请输入关键字
“理解中国”学术实践团队:这个研究生团队,优秀!
来源:文/“理解中国”寿宁调研团 许雯 张宇涵 吴嘉玮 图/“理解中国”寿宁调研团
时间:2024.03.01

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深入基层,潜心调研,为革命老区的发展出谋划策,所撰写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推荐和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的表彰。

他们,是中国人民大学“理解中国”学术实践团队。这支由谢贤良、赵家琦、李少建、于尚波(主要作者)和张艺萱、曹佳鲁、刘昀组成的队伍,赴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及周边地区,以“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实践运用”为主题开展实践调研,他们撰写的调研报告《关于寿宁县下党乡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实践运用的调查研究》内容深入、成果突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推荐,并获得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2023年‘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荣誉奖励。

“来到下党后,我们不做客人做主人,不当游客当老乡。借在村民家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在田间地头,我们第一次如此亲近土地,在荷塘里摘莲蓬、去葡萄棚里套袋、在稻田里分辨杂草……戴草帽、走山路、聊家常、学方言。我们还利用空余时间,走访周边村镇,倾听当地干部、群众的心声,农村自建房土地性质变更、粮食安全与水稻种植、定制茶园与直播带货……这些具体而微的问题,让我们理解中国乡村的实际面貌。”这是国学院博士生谢贤良的切身体会,也是调研团队成员们的心声。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位于闽浙边界的大山深处,20世纪80年代建乡之初曾是一个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特困乡。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公路和水电建设、灾后重建等问题。

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这支实践团队由来自国学院、新闻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文学院的7位研究生组成,他们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侧重,在调研期间,他们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承担了当地县志整理、创城材料完善、活动策划和产业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在团队成员们看来,闽东地区红色革命历史厚重,深挖红色旅游资源、传承红色血脉,对于下党乡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实现红色历史从“纸上”到“场上”、从“资料”到“资源”、从“包袱”到“财富”的转变,不仅是地方政府念兹在兹的发展方向,也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之义。

跋履山川,探访周边各乡,开凿红色旅游资源富矿

实践团队实地走访调研了寿宁县下党乡的下党村、碑坑山村、下屏峰村,寿宁县南阳镇含溪村、犀溪镇西浦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硖门畲族乡柏洋村、渔井村,蕉城区霍童镇等十余个村镇。

在下党村,实践团队探访古村旧居,深挖鸾峰桥的故事。木拱廊桥是闽浙毗邻地区的特有古建筑,而下党的鸾峰桥更是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记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此处修整队伍,穿越桥面进入浙江;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一进下党”扶贫,在召开现场办公会的间隙,曾在桥上廊屋中休憩。在碑坑山村,实践团队瞻仰了红军游击队与当地群众并肩作战抗击土匪的“捍卫墙”。

来自历史学院的硕士生于尚波说道:“‘捍卫墙’上斑驳的弹坑诉说着红色闽东的峥嵘往事。鸾峰桥与‘捍卫墙’上红色火种生生不息,点燃了下党红色资源的火炬,这都为我们本次调研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财富。”


(实地探访鸾峰桥)

(碑坑山村的”捍卫墙”)

除下党乡之外,实践团队在中共闽东特委旧址所在的含溪村调研红色资源的保护与整合,在“状元故里”西浦村、“扶贫第一村”赤溪村、“致富样板”柏洋村、海滨风光渔井村调研旅游业带动多种产业发展的“1+N”成功模式,在霍童古镇学习全域综合开发的先进理念。

通过广泛的考察调研,实践团队对下党乡所在的寿宁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及资源禀赋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提出依托下党的党性教育教学基地,打造一条特色教学环线的设想。实践团队参观了含溪村闽东革命纪念馆,了解到纪念馆正在结合自身优势发掘红色研学资源,团队成员们帮助纪念馆提出“一馆两花三餐四季”的文旅发展口号,以促进当地资源开发运用。

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依然与含溪村的驻村干部们保持联系,谢贤良说:“我们一直关注着当地的发展现况,前段时间与驻村书记沟通时,他向我讲述了含溪又发生了许多变化,当时在建的项目都已顺利落地,红色研学发展也已初具规模,这令我感慨万分。”

(调研含溪村闽东革命纪念馆)

用耳倾听,心入从业人员,解读下党旅游开发生态

在下党古村旅游区,实践团队深入下党古村旅游业态从业人员群体之中,与他们交朋友、聊发展。下党旅游景区产业特色鲜明,从业人员多是有一技之长的返乡创业青年。实践团队走访了乌金陶陶艺馆、下党红·酒文化体验馆、“75号”农产品带货直播间、“七步碇”咖啡馆、“凰三公”农家乐、“下党画苑”民宿等多家特色小店。充分了解店主们的经营理念与竞争优势,同时也探讨了他们面临的发展困境及解决方案。

“我们发现,具有特色技艺的经营者们需要政府精准到位而非大水漫灌式的帮扶政策。”来自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博士生李少建介绍道,“例如在技艺认定、资格评选、创业补贴上,政府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切实帮助。这些蓬勃生长的旅游业态也可反哺下党乡计划打造的研学旅游产业,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创业。”

(下党红·酒文化体验馆)

(与乌金陶陶艺馆技艺传承人交流)

在后村垄“梦之乡”茶厂,实践团队参观了茶厂的生产车间,并与公司负责人座谈交流。负责人为实践团队讲解“定制茶园”扶贫经营模式,又详细介绍了“下乡的味道”如何成为寿宁县公共品牌,从而使村集体、村民都能从该品牌中分红获利。

绿豆汤、草药茶,这是团队成员们难忘的“下乡的味道”,也是下党的致富密码。依托这一品牌,寿宁县打造品牌化、规模化、全产业的文旅体系,打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通过消费改善当地居民收入。近年来累计销售“下乡的味道”农产品8000多万元,其中下党村1000多万元。“下乡的味道”品牌项目也作为“全国消费扶贫优秀典型案例”,在消费扶贫领域独树一帜。

来自新闻学院的博士生赵家琦说:“‘下乡的味道’打通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瓶颈制约,为我们思考村民共建共享的旅游业开发模式提供了新启发。”

(在”梦之乡”茶厂体验炒茶文旅项目)

推而广之,把握多样机遇,融汇各方视角多元智慧

调研期间,一位外国友人受实践团队的邀请,也来到下党进行了一次“深度游”。他名叫胡安·弗罗伊勒(Juan·Freuler),来自阿根廷,是南加州大学(USC)安纳伯格学院传播学专业的博士生。

漫步古村,青山绿水,风景如画,胡安感受到下党“旧貌换新颜、天堑变通途”的美丽蝶变。他从鸾峰桥上走过,在文昌阁上远眺,参观了古村的特色展馆,感受下党的人文之美、积淀之厚。他和当地村民一同饮茶品茗,南美洲的马黛茶和闽东的下党红茶交织出的醇厚而馥郁的香气、围坐在茶桌前的惬意氛围,都令他难忘。

在这段时间里,胡安看到了中国乡村的崭新面貌,感受到中国基层政府在各个方面实行的民生举措,也体会到了脱贫攻坚前后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深刻领略了中国乡村的发展、和谐、美丽与友好。他与团队成员在交流中谈到:“我在这里了解到了下党乡的发展故事,被这里的红色文化所深深吸引,我相信如果当地政府能够继续深入开发这里的红色旅游资源,合理优化本土的第三产业结构,这里的经济发展会‘更上一层楼’。”

(胡安在下党邮局为自己远在阿根廷的99岁祖母寄去了一张明信片)

除此之外,实践团队利用暑期大学生实践机会,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师生调研团开展交流,共同探讨下党乡红色旅游开发相关问题。同时积极向驻村第一书记、乡镇青年干部请教,听取他们从一线实践经验中提炼出的方法建议。

(与当地乡贤座谈交流)

用所学回答中国之问,以实践赋能立德树人。中国人民大学“理解中国”学术实训计划鼓励广大研究生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采取“地方出题、学生答题、教师指导”的模式,组建团队赴地方围绕基层治理、文化建设、文旅开发、经济发展等主题开展调研,将课堂所学与实践见闻相结合,破解发展难题,形成调研报告或发表调研成果,以学术服务社会发展,以实践促进学术进步,为地方的事业发展贡献人大智慧。

统筹总体布局,全域综合开发,变“盆景”为“风景”。创新文旅模式,丰富传播媒介,打造沉浸体验新增长点。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多主体活力,实现“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百姓增金”……

团队成员运用所学,为当地政府出谋划策,将周边资源“串”起来,让红色旅游“活”起来。在为下党谋发展的同时,每一位参与的同学都收获了成长。这是一次“双向互益”的切身体验,更是一次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精神补钙”大学习。

通过跋履山川,倾听故事,简单的书本知识变得立体生动,成员们对于社会现实的理解,也从抽象逐渐立体起来。下党的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下党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甜美,人大人的脚步也将越走越远

编辑:陶子瑶
责任编辑:董涵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