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党的关怀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得到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陕北公学时期,毛泽东同志非常关心学校办学工作,先后10次到校发表演讲,6次为学校题词。

李维汉回忆:“陕公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下创立的。特别是毛泽东,他在繁重的工作中,还常对学校的任务、办学方针等关键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1937年10月23日,在陕北公学开学典礼前一周,应成仿吾请求,毛泽东为陕北公学作了著名的长篇题词:

“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这一题词,不仅成为陕北公学一批批热血青年的座右铭,也成为后来人大一代代学子不断追求的理想人格。

陕北公学创办初期在财政、物资方面都遇到了极大困难。1938年3月,当陕北公学向国内外发起争取支持时,毛泽东在出版的《援助陕北公学》小册子上题词:“陕北公学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因为他为着抗日救亡而设,因为他收纳了全国乃至海外华侨的优秀儿女。”

1938年3月3日,陕北公学第一期第三批(第6至第10学员队)学员600人毕业。毛泽东在毕业典礼上作临别赠言:“陕公代表着全中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进步的一幅缩图。”他高度评价陕北公学的作用,特别指出:“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1939年夏,日寇增兵华北,国民党加剧反共摩擦,党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校址移到晋察冀根据地。在华北联合大学全校师生离开延安前夕,党中央书记处的几位负责同志毛泽东、周恩来、博古,以及中央干部教育部部长李维汉等前来看望出征师生并作报告。毛泽东赠送的“三个法宝”给出征师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三个法宝”分别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革命的团结,这一思想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共产党人>发刊词》的主要内容。

1948年5月,为迎接全国解放,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毛泽东还亲自为华北大学题写了校名。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10月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刘少奇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中国第一个办起来的新式的大学,在中国历史上以前所没有过的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立其他的大学。”

“文革”结束后,在党中央的关怀支持下,停办长达八年之久的中国人民大学获得了新生。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明确提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邓小平的重要思想和指示,为中国人民大学的重新恢复和新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邓小平本人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关怀和重视。

199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学校建校五十五周年题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优秀建设人才。”1997年,学校建校六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五位常委均为学校题词。江泽民题词:“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培养跨世纪优秀建设人才”。

2000年10月15日,学校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50周年纪念大会,中国人民大学校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讲话中提出把学校建设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

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来校考察,亲自主持与人大师生的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重申了他在2001年8月7日提出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各自作用的“四个同样重要”。他强调关键在于落实这“四个同样重要”,并提出了“五个高度重视”,即要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度重视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条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重大课题的攻关,高度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的成就和作用,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他对学校发展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世纪创造新的成就,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江泽民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是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史上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先后两次来校出席活动、考察指导工作。第一次是出席2008年3月15日在学校举行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活动,并在校内百家园与中日两国青少年代表共同植下象征中日青年世代友好的玉兰树和樱花树。在活动过程中,他对学校发展提出殷切期望,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很有特色的学校,要发扬自己的传统;办大学大家不要都办成一个样子,要办出特色,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和办出水平是统一的,办出特色才能有高水平,办出水平才能有特色。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发扬传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这一重要指示,为中国人民大学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时隔两年半,2010年9月9日,胡锦涛再次来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就,希望学校弘扬光荣传统,不断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他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

习近平同志一直关心关怀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曾于2005年、2006年、2009年、2012年、2022年先后五次到学校出席活动、视察工作。2005年3月13日,习近平同志出席中国人民大学与浙江省人民政府推进全面合作座谈会暨签字仪式,参观校史馆,并向学校赠送新昌硅化木。2006年3月8日,学校举行“人大代表人大行”系列活动,习近平同志应邀作题为“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推进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的报告。2009年5月7日,习近平同志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主持召开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座谈会。2012年6月19日,习近平同志来中国人民大学调研,考察高校党建工作,希望中国人民大学“早日建设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大学”。进入新时代,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国人民大学迎来80华诞。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在世纪馆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形成了鲜明办学特色,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习近平强调,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希望中国人民大学以建校80周年为新的起点,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弘扬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繁荣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传统和办学成就,对中国人民大学的未来发展提出殷切希望,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习近平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新征程上,中国人民大学将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统领,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文化血脉,以扎根中国大地为发展根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努力创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新的更大成绩。

(更新至2023年8月)

上一条
下一条
Baidu
map